KJ法操作認知上的幾個盲點

黃 惇 勝  撰文
2019-04-01

 KJ法在工業時代的1979年,曾被日本科學技術連盟專書列為新QC(品管)七大手法之一;在資訊趨往AI (人工智能)時代的2013年,則被我國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專書列為八個創造力關鍵思考技法之一。可見KJ法的重要性。

 最近在我所主持的大學設計碩士班論文發表會上,也發現有些研究生在應用KJ法進行設計研究。問題是從他們所發表的內容來看,不知是否出於資料來源的問題或是本人的不夠專業,居然顯現了KJ法操作認知上的不少盲點。

 以情報卡片化及卡片群島化為例,盲點之一就是分類!亦即把所有的創意資料由上往下做大中小的分類,分類的標準是理論、制度、規範、或個人的經驗、認知等。這種作法不能說一無是處;但它不具創造性,並非正統的KJ法。當然KJ法並不排除整體分解,但分解後再造所需的創意資料處理是直觀的統合,而不是主觀的分類。

 盲點之二是線性思考!包括因果的或流程的。亦即以推理、排程、說書、編劇等方式集合相關文義卡片並製作標題,這種作法與上述分類頗有異曲同工之謬,因而也不具創造性,並非正統的KJ法。當然,在最後各島或單張文意卡片的空間配置上,是容許線性思考的;因為在問題解決上這時候已由創造工程進入管理設計階段。

 盲點之三是選擇性取義!亦即無論各島文義卡片集合或標題製作,以主觀或假設性的方式選擇相關文義,再進一步進行必要集合與島化工作。這種作法即使沒有掉入分類或線性的陷阱,也存有以偏概全之誤,仍然不是正統的KJ法。

 盲點之四是「一念一卡」的含糊化!亦即每一張卡片文意都有一個訴諸於人的中心思想,這是KJ法作為創造工程或質化資料處理的關鍵技術,也是創始人根本而重要的創造靈感。然而許多人進行單元觀念卡片化時往往大而化之,未能掌握基本要領,包括非真意、目錄式、不具體、不完整、無概念、雜念化等各種表現。果如此,連地基都不穩了,如何蓋好建築物? 當然也不是正統的KJ法。

 KJ法是頗為實用的創造力技法,但必須克服操作認知上的一些盲點。否則即使自認在應用KJ法,卻只能流於所謂的勞作,不能顯現核心價值。本文所舉盲點有些可能源於個人認知上的失誤,有些可能被不正確的文獻所誤導!無論如何操作者必須多方學習,慎思明辨,並從實益上驗證操作方法的正確性。

Related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