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之間的溝通

黃 惇 勝 撰文
2022-11-01

 日常生活與父母、配偶及兒女等親人溝通,即使不順暢、道理講不通,一般也不致撕破臉或斷絕往來!親人之間的溝通-1這意味親人之間的溝通除了講理外還要衡情,往往只要了知對方個性,平心對應,就能獲得接納、支持,所謂「知其性、享其福」是也。

 問題是溝通不順暢時究應如何知其「性」?愚見認為首先要有好奇心,亦即對於當事人在你認知下居然不能溝通這件事,不但不能因此生氣或生悶氣,反而要感到好奇、覺得有趣!唯有如此,才能跳脫想當然耳的自我意識,並進一步有動力設身處地,知其「性」。

 其次,要觀察對方點點滴滴的言行,所謂觀察是先「觀」後「察」。而觀是直覺的聽、看或感,既非先入為主也非選擇性,也就是所謂右腦或舊腦的功能運用;「察」則是一種跟自己比對的功夫,也就是所謂左腦或新腦的功能運用,從彼此的觀念比對中發現差異,再從差異中掌握對方特性,針對這些特性就可先筆記或以「一念一卡」的方式記載。

 再其次,就是不遺漏地攤開所觀察到的特性。親人之間的溝通-2攤開可以目視或思考方式進行,前者就是觸目所及一覽無遺,不論是筆記本或小卡片記載的方式,經攤開閱讀內容後可以針對重覆或不明確部分,做必要調整或更正;後者係針對只觀察而不紀錄、亦即只憑大腦記憶的情形,如此就要周延慎密地反思所觀察到的結果。

 最後,要將觀察所得統合結構化成一小張書面圖解或腦中圖像,再從中發現或領悟對方想法的結構特性。不要小看這個結構特性,它可能是你過去沒有察覺或注意到的新發現。當然我們可以進一步根據這個特性、圖解或圖象,思考優化溝通的槓桿點與切入點,讓不良溝通轉成歡喜而順暢的溝通。

 親人之間的溝通若能透過理性方式完成,當然最好。否則就可考慮在「知其性、享其福」的概念下,設身處地掌握對方性向,再適性對應,圓滿溝通;果如此,享其福多寡有無已是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