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創造的必經之路
黃 惇 勝 撰文
2012-11-20
根據最近媒體引述外電報導,宇宙是 137億年前大爆炸(Big Bang)後誕生,其後經過長達10億年的「黑暗時代」,接著產生了最初的星體而開始有光;目前認為最初星體的光,雖然亮度日漸稀薄,但到今天為止依然照耀著全宇宙。
這使我聯想到人腦是個小宇宙,此小宇宙於母親懷胎後誕生,其後經過長達1年多的「黑暗時代」,接著產生了最初的靈性而開始有識;目前認為最初靈性之識,雖然強度日漸稀微,但到今天為止依然照顧著小宇宙。
如此的比喻既然是聯想,它的真實性已不重要。然而必較兩者在天文學研究與一般人經驗的可信之處,卻又不禁讓人體悟到時間對創造所扮演的共同角色。時間原是一種虛擬的概念,它其實並不必然會使創造發生。但回顧大自然的進化或人類的創造過程,包括創造素材的形成、引發以及素材之間的巧妙組合等,卻都必須依賴時間的醞釀。
一般而言,大自然的進化在時間上相對緩慢,但其所蘊含的創造哲理,卻是博大精深、可長可久。反過來講,人為介入的創造活動雖然縮短了創造的時間,但在創造原理的生命週期上卻相對較短。這也就是一般所謂的「慢工出細貨」,時間長短與創造品質似乎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關係。
既然時間是創造的必經之路,多花一點時間又有可能提升創造品質,那麼當我們進行創造活動時,就不必吝於花費時間了!特別是思考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