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大不孝、小學小不孝
黃 惇 勝 撰文
2020-02-03
多年以前,先岳父在世時感嘆地跟我講過一句話:「大學大不孝、小學小不孝!」那時他已經是七、八十歲的銀髮族;但仍熱心公益,天天騎著腳踏車到社區的廟宇、公園、商店、住宅等處找朋友聊天;講這句話或許就是他們聊天之餘的有感而發。我那時還很年輕,聽了以後頗有感觸,未曾忘記。
所謂大學大不孝、小學小不孝,意思是說學歷越高的人越不孝順,但學歷低的人也好不了到哪裡去,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平心而論不管學歷高低,因時代、觀念不同,要像過去一樣晨昏定省地盡孝道確屬不易;而學歷高的人通常較有發展性,在外謀生機會多,限於空間面見父母盡孝的可能性相對少,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既然是時代與空間所造成,與其說「大學大不孝、小學小不孝」話中充滿著怨嘆,不如說話裡頭隱含著些許無奈了!那麼我們有無可能放下這個心中的無奈?很難!因為即使有時空或其它不得已的限制,做父母的還是三不五時會想他(她)們的子女啊!這種情感源自人類甚自其他動物、生物「視己出如我命」的天性,是無法磨滅的。
反過來講,做子女的即使離開父母、遠在天涯海角、再忙,成長過程中家庭再窮困或不如意、甚至迫於環境被遺棄、收養或託孤了,求學工作之餘寧靜之時也會思念他(她)們的父母,這種情感則是一種來自人類甚至其他動物、生物所謂追根溯源的天性,也是無法磨滅的。
其實所謂孝道只是一種親子之間的安好、幸福、愉悅或關切感受,透過這種感受慰藉彼此的心靈。為人子女只要珍惜、維護或創造這種感受,不管用什麼方式,就是盡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