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作中找出存在意義

黃 惇 勝 撰文
2023-07-03

 人生在世除特殊狀況外,可概分為工作與休息,而休息其實是為了工作。從工作中找出存在意義所謂工作,投入社會生產、服務或研究固然是工作,學生時代的求學、孩童時期與同伴在公園的熱情玩耍、退休後的兼差、當志工、做家務等也是工作,只有工作才能避免無所事事的散亂心,彰顯存在意義。

 然而,工作有時只是薪資、加班、出差、升遷或見習、打工、過渡的手段,也可能僅是同事、勞資、與顧客或股東間互動的媒介;有了工作只能說從事勞務,不見得就會敬業、樂業,更不見得就能夠感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存在意義。不久前有些國家掀起的「躺平」、「安靜辭職」風潮及最近登場的「大聲離職(loud quitting)」趨勢,就印證了從工作中體會存在意義的不易,由此也說明了尋求有效方法論的重要性。

 我過去在日本求學、工作,有機會目睹東京都上班時間乘客搭電車、被站員推進擁擠車廂的急促畫面,也眼見成群上班族在車站地下道「快半拍」穿梭趕路的匆忙景象;但在職場上卻看到整齊服裝、從容禮儀、心安理得與埋頭實幹的一面。後來才知道日本人早自平安時代(794-1185)開始,就有一種所謂「生甲斐 (ikigai)」的工作生活哲學,生甲斐中的「生」(iki) 有「生命、生活」之意;甲斐(gai) 有「價值、意義」之意,由此在工作中就展現了存在的意義。

從工作中找出存在意義

 若進一步引申,我們可以把生甲斐歸納為如下四個有助於強化存在意義的工作生活指標:
1. 做擅長的事:即工作與技能專長、性向的契合。唯有擅長才能得心應手、事半功倍,也才能充分發揮生命力。
2. 做熱愛的事: 即工作與興趣的契合。唯有熱愛才能投入,也才能持久,並樂在工作形成使命感。
3. 做世界或人類需要的事:即由自利到利他的行為。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由利他效應深切感受到存在的意義。
4. 考量可以獲得的回報:即參酌可以接受的金錢與非金錢待遇。這與個人的經濟或生存條件有關,必竟工作也要生活。

 不論你是剛出校門的求職者、中年失業想再就業者或退休後謀求第二春兼差者、甚至是在職人員或不計酬勞的志工服務者,都可參考上述指標思考相關內容,並統合貫穿關鍵項目,形成圖像找出存在意義的工作主軸。

Related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