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 會 企 業 經 營

黃 惇 勝 撰文
2013-12-10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是近年國內外頗為熱門的話題,也是公益事業新興的行動方向。它既不像傳統民間企業以獲取投資者利潤為目標,也不像傳統非營利組織依賴捐助而以行善為目標。社會企業所從事的是公益事業,但透過市場機制的運作達成目標。 

 這種以營利為手段、又以非營利為目的,也就是「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事業經營方式,在理論及實務上充滿著矛盾性。難怪有人不看好,認為與其勉強兼顧,不如由企業專心賺錢,再由企業或員工將部分利潤、所得捐給社會福利機構,由其專心做公益事業來得有效。   

 問題是社會福利事業的相關措施沒完沒了,支出非常龐大,而企業及個人捐款即便並非可遇不可求,但終究仍難完全填補社會福利的財務缺口。在求人不如求己的現實考量下,國內外才有社會企業的興起,這與社會主義國家發展自由市場經濟在本質上並無不同。

 事實上國內外社會企業經營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以我最近應邀訪視的幾家更生、智障、視障、生命線及弱勢家庭之特定對象關懷團體而言,透過特殊風格咖啡廳、餐館、洗車中心、乃至鋼琴調音、文書點譯、觸摸圖製、諮商輔導獨特的專長創造顧客價值、甚至投資金融事業等各種經營,都有不錯的表現。這些社會福利機構只要在產品、行銷、流通、人才、研發、財務等再加把勁,不難轉型為成功的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發展方式雖與傳統社福營運或企業經營矛盾,但這個矛盾仍然可以透過人才及創意統合,並建立有效運作機制,為支出浩繁的社會福利機構走出一條永續經營的活路。  

Related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