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孤獨感解脫

黃 惇 勝 撰文
2023-11-01

從孤獨感解脫

 日常生活孤獨與不孤獨是一種個人體驗。一般人不會一直孤獨,也不會一直不孤獨,他們總是在孤獨與不孤獨兩個世界間來回走動。當孤獨時就是所謂的獨處譬如閱讀、靜坐、沉思等,而孤獨累了就想不孤獨;從孤獨感解脫當不孤獨時就是所謂的相處或共處,譬如約會、聚會、開會等,而不孤獨累了就想孤獨。

 我過去在大學與企業界指導學生、學員進行KJ法演練時,當情報化卡片透過小中大島多層次的抽象化統合、在製作圖解後,總會發現有幾張一直或在中島沒有被統合的卡片,它們被稱為「一匹狼」(或譯為獨行俠),這些一匹狼都是操作人員所見、所聽、所感、所思後寫下來的心聲,這也說明了即使一張代表主題世界結構內涵的圖解,也同時存在孤獨與不孤獨。

 從孤獨感解脫然而很多現代人特別是都市人或年輕人,寧可不孤獨也不願意孤獨,總認為孤獨是一種被社交孤立的不愉快情境。從孤獨感解脫其實問題不在社交孤立,有些人即使離群索居也感到快樂,有些人即使被人群包圍也會感到孤獨,關鍵在於有無一種孤獨的感覺,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孤獨感,它是一種心理狀態,一旦惡化就會影響到身心的健康包括憂鬱、煩躁、恐慌、疲憊、增加壓力、降低睡眠品質、乃至痴呆、慢性孤獨死亡等。

 針對孤獨感,美國哈佛大學精神醫學教授Robert Waldinger建議找出生活中潛藏未充分利用的人際關係(翁湘惟,2023);目前國內外也有相關量表,可以參照量測結果,進行要因分析,再據以解決或改善。我的方法則相對簡單,首先是在認知上必須了知孤獨是「人身」的本質,所謂來時孤獨走時也孤獨,即使有生之年也是以獨一無二的個體之姿呈現;其次是面對孤獨感時,只「開眼洗耳」不動腦,亦即只觀察或傾聽,不再進一步動腦思考包括類比、聯想、推理或想像等。

 當然孤獨感的形成頗複雜,也可能源自社會、情感或身體等其它因素,值得適當對應處置。但基本上似乎仍以了然孤獨與孤獨感的本質與現象,而且不心隨境轉、胡思亂想,才能真正從孤獨感解脫。

 

Related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