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耳門的聞思修

黃 惇 勝  撰文
2020-09-01

大學大不孝-小學小不孝

 《楞嚴經》所記觀世音菩薩自述其耳門的修行中,有一段非常扼要的話,亦即:「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這段話我粗淺地認為有幾個行動上的關鍵詞,包括聞中入流亡所、如是漸增、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與空所空滅。將這幾個關鍵詞連結,所謂耳門修行大概就是這樣的流程:關注心淨並亡略所聞,不斷精進,縱然聞性與所聞淨盡也不執著;由此再將耳根模式擴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綜合運用,讓覺性與所覺都空,進而空覺圓融為一、空性與所空也都消滅!

 針對上述模擬流程,我於每晚打坐時加以實習。果然四面八方各種物碰聲、樂器聲、機械聲、電器聲、人聲、動物聲與天籟之聲等不絕於耳,當這些狀況出現時就像擦黑板,逐一亡略;亦即不隨聲起舞,儘管內心清靜。而經反覆練習結果,也會察覺眼睛偶見光點、光圈,腦中偶有雜念,肢體偶會瘙癢酸麻,甚至鼻中偶感促息、舌中偶感乾澀;針對這些狀況也都相應比照辦理。不可思議的是透過這樣的練習,內心確實感到清涼、時間也很快就過去了!

大學大不孝-小學小不孝

 除靜坐之外,我也嘗試在KJ法應用指導上加以活用。此法操作常見盲點在於表象文義與統合時線型思考,一旦出現必須加以提醒,當然也要促使心平氣和才能相輔相成;換言之仍須入流亡所。在實際操作指導上,我們可以從小集團KJ法切入耳門應用,再透過累積KJ法不斷滾動精進,再擴大於各式KJ法中也以同樣模式,強化包括視覺與思維上的應用。如此活用結果,最大心得就是群島化形成的快速化與品質的提升。

 當然如能進一步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加以實際應用,就更有臨場感了!人類是透過眼、耳、鼻、舌、身、意所謂六根來感受、對應這個外在世界;但這也讓我們弱化甚至暫停了內心世界的感應。如果我們平日也能夠從耳門入流亡所又不執著,並不斷滾動擴散,或許對生命就能夠有更深層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