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功能整合到區域運籌的變革工程

黃 惇 勝 撰文
2021-10-01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的「就業安全」半年刊前一陣子跟我約稿,希望寫一篇職業訓練變革的回顧文章。這讓我有機會統合省思過去20年左右,作為經營管理一環的職業訓練,針對內外部環境變化所進行的組織變革及策略運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功能整合與區域運籌的強化。

 先談功能整合。台灣推動職業訓練初期是以配合工業生產、提供所需人力的養成訓練為主,其後受到80年代產業外移及90年代金融海嘯的影響,造成失業率攀升、傳統職業訓練緩不濟急的困境。在回歸原點、翻新流程的改造精神 (Michael Hammer & James Champy,1993) 下,於2014年將原有各自為政的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整合為勞動力發展,公共訓練與企業訓練整合為訓練發展,職訓與就服中心整併為勞動力發展分署,原屬青輔會的職訓中心併入勞動部系統,而原屬勞工福利單位的勞動學苑併入勞動力發展系統。

 再談區域運籌。上述被整併的勞動力發展分署包括北基宜花金馬、桃竹苗、中彰投、雲嘉南及高屏澎東五個分署,各分署在中央政策方針下可就轄區內職業訓練、就業服務、失業認定、甚至創業協助等勞動力發展做綜合性的供需運籌,包括轄區內所有供需資源的整合及資訊平台的運用等。無我地讓資料道出真義其作法很像1995年我兼任勞委會職訓局外勞作業中心主任時,將一貫作業的審核流程變革為品管圈運作的情形,目的就是迅速反應需求(黃惇勝,《企業再造思考工程》,華泰,2001)。

 然而上述所謂區域運籌並不以分署的運籌經營業務為限,尚且包括轄區內其它由勞動力發展署或其分署委託執行單位所辦理各種專案職業訓練的推動,包括TTQS(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3C(動機-行為-知識)共同核心職能、大小人提企業人力資源提升、產業人才投資方案與提升勞工自主學習及職能發展等各案,這些方案其實自2004年開始就不斷推出,基本上仍在區域運籌經營理念並在因引進外勞而成立的就業安定基金之挹注下推動。

 至於變革後實際運作情形以2020年為例,除中央政策規劃推動項目外,五個分署所辦各類職業訓練包括職前訓練、青年訓練及在職訓練共358,367人(引自勞發署,2021,下同);各分署轄區所辦TTQS評核1,933家、輔導服務895家與教育訓練2,672人次;產業人才投資64,270人次與提升勞工自主學習43,142人次;人力資源提升計畫大人提(50人以上)90,927人次與小人提(50人以下)14,069人次;3C課程共辦47,934人次;職能導向品質認證課程申請140門、通過104門。

 據上可知,最近20年來台灣所進行的職業訓練變革已顯現了人才發展的另一番風貌,除各類訓練人數的擴增外,尚且包括訓練品質與職能發展的精進,這對就業協助、促進、失業對策及預防等均有相當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