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國 式 KJ 法

黃 惇 勝 撰文
2013-08-09

 1995年我根據KJ法思想、方法及台灣實施經驗,寫了一本名為「台灣式KJ法原理與技術」的專書,由中國生產力中心出版。該書問世後因故成為絕版書,曾有居住美國的華人詢問何處可購得;後來台積電邀我到公司講解「語文性資料處理方法」,經辦主管透露課程的緣起是因為董事長在美國看到有人在做KJ法。我因此略知美國人也在學習應用KJ法,只是沒有刻意去瞭解實情。

 直到最近參與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負責KJ法執筆工作,才真正讓我有壓力、也有機會瞭解到KJ法在美國的應用概況,特別在90年代以後亦即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導致日本式經營式微、以及全球新經濟時代導致資訊「傳遞」轉為「創造」後的實際運用情形。   

 美國學習應用KJ法以大學、企管顧問公司、及產業界相對較多,他們泛用KJ圖(KJ Diagram)、結構化腦力激盪術(Structured Brainstorming)或KJ法親和圖(KJ Method Affinity Diagram)來稱呼KJ法,當然也有用KJ法(KJ Method)、KJ技術(KJ Technique)、或川喜田二郎法(Kawakita Jiro Method)來稱呼的;在操作形式上以小集團KJ法居多,這或許可以解釋他們為什麼傾向以KJ圖或結構化腦力激盪術來稱呼KJ法的原因。

 美國人認為KJ法是一種集思廣益、形成共識的創造技法,故傾向以團隊(3-6人) 實施的簡易KJ法(2小時)為活動主軸(Karl Ulrich,2002),至於狹義、廣義、累積、及個人KJ法的操作經驗並不多見。在Andrew Tsui(2013)及Jared M. Spool(2004)所發表的KJ法Workshop案例中,我發現他們實施小集團KJ法從決定主題、腦力激盪、書寫立貼標籤、隨機貼在牆上、群島化、書寫標題、票選重要群島、到確立評價等級的連串過程,不但場景活潑、動作迅速,而且共識形成時間短暫,難怪他們認為KJ法是腦力激盪、動態團體及民主制度的迷人混合,其共識形成速度優於其他方法。

 據上所述美國應用KJ法的大致情形,除可認知KJ法是經得起時空考驗的創造技法外,亦可體會美國人所吸收應用的KJ法,係以他們傳統上在團隊創造活動比較欠缺的一念一卡、親近性統合,以及由此延伸的質化資料處理、心智結構圖解化等技巧為主。如此的KJ法應用與川喜田二郎所建立的KJ法技術系統相較,雖有廣狹、深淺之別,但仍不失為KJ法的應用特色,故可稱為美國式KJ法。  

Related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