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常生活一直不順
黃 惇 勝 撰文
2021-11-01
日常生活不論健康、財務或人際關係等,能夠平安無事當然最好;即使偶爾未盡如人意也無傷大雅。但若一直不順,就會形成一股壓力,總覺得:到底哪裡不對勁?這時候如果隨遇而安、自暴自棄、怨天尤人、疑心生暗鬼、甚至到處求神問卜,就可能使問題更加惡化!
其實樂觀悲觀不如客觀,求人不如求己;一直不順事必有因,而且通常是結構性的。關鍵在於能否靜心,因為靜心才能思考、看清事情,也才能發現解決問題的資料或創意。而靜心思考其實很簡單,只要抽空找個時間獨處,緩慢拉長呼吸,然後拿出一張白紙,在正中央寫出所面對的困境,劃條包圍線,再環繞困境想想、寫出問題細項,你就會發現問題比已知的多!
但光發現大大小小的問題還不夠,要把這些大小問題用筆及小紙張騰出,然後再用另一張白紙在正上方寫出困境,在困境下靜心閱讀、觀賞、思考、移動這些充滿各式問題的小紙張,你將進一步產生更多問題;也會發現有些問題之間是有親近感或類似性的,有些是分別獨立的;然後也會發現有些問題很抽象,有些很具體,有些既不那麼抽象也不那麼具體。
發現這些問題的多樣化特性後,還要進一步靜心根據問題的類似與抽象程度做適當的定位移動整理,你就會再發現這眾多問題其實是有結構的。雖然困境只有一個,但裡頭的問題卻是有層次、有分布地緊密結合在一起,就像一顆粽子包含各式各樣的餡料一樣,也像我們所處世界包含幾個大洲、海洋、小島,大洲之內又有山脈、高原、平原、河流、沙漠等一樣。
不只結構而已。當進一步再度靜心思考時,也會發現大結構內的組成分子間或有或無或部分有部分無的因果或流程之錯綜關係,中小結構之內的組成分子之間則呈現以親近感為主的非線型關係,如此實際上就形成了所謂的生活迴圈(黃惇勝,2013)了!這個迴圈會良性或惡性地循環,也有可能不良不惡或部分良部分惡地循環,日常生活的幸與不幸、快樂與否、如何過日子等都與這個迴圈有關。
最後,當然就是觀察上述的迴圈再度靜心思考了!要設法從中所顯現的結構、流程、因果關係等,去發覺一直不順的關鍵性要因,再由此發現可以事半功倍解決問題的槓桿點。若問:如何觀察、發覺與發現?答案是只要耐心、沉著、投入,就不難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