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管理到經營循環

黃 惇 勝 撰文
2008-04-22

1970年代美國品管學者戴明(W. Deming) 提出計劃-實施-評核-處置(Plan-Do-Check-Action , 簡稱P-D-C-A)管理循環的理論,意即透過P-D-C-A的反覆實施,可以持續改善產品品質、乃至企業或組織的體質。這個理論後來被日本企業落實,不但成功克服了能源危機,也成為80年代全世界學習日本式經營的標的;其後更成為國際上TQM(全面品管)、乃至ISO(國際標準組織)系列品質認證的重要思想。

然而幾年前我到徳國飛斯妥(Festo)工廠訪問時,現場的生產經理卻告訴我:「飛斯妥生產現場的三個特色:一個步驟(One stop)、快速(High speed)、 及不用品管(No QC」,可見時代在變、環境在變、經營管理也在變。其實自90年代以後,全世界的產業經濟逐漸由工業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日本式經營已無法完全滿足世界經營管理的需要。取而代之的則是1995年開始盛行於各國的企業改造(Reengineering)、經營突破(Breakthrough)等經營理念。這些理念跳脫企業既有束縛,回歸經營原點,翻新組織、流程,成為企業起死回生之道。

■ 經營循環的理念

資料來源:黃惇勝2008年描繪自Shiba Shoji, Breakthrough Management, 2005


有鑑於此,象徵卓越品質的戴明獎個人得主、也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日籍客座教授的司馬正次(Dr. Shiba Shyoji) 於不久前建立了新的經營管理循環體系,亦即管制-改善及突破 (Control-Improve-Breakthrough,簡稱C-I-B) 的反覆實施(如上圖)。此一人面圖象中右頰代表管制式管理,左頰代表改善式管理,額頭則代表突破式經營,三個部位的橫軸均代表時間,縱軸均代表績效,CIB反覆實施的結果可以促使企業或組織永續成長,這種現象我們可以稱為「經營循環」。

比較前後兩種循環體系的差異,管理循環是工業時代以過去為導向的問題解決系統,其特性是可以循序漸進確保、改善品質,但做得再好都跳脫不了既有標準的影響;經營循環則是知識經營時代以未來為導向的問題解決系統,其特性是當企業或組織面臨困境時沒有既定標準,它是可以真正因應環境變化、掌握潮流趨勢、讓企業或組織永續成長的系統。然而這並不是說管理循環系統已不重要,相反的,此一系統仍是經營循環系統之內的子系統;只是在知識經濟時代裡,拜資訊科技之賜,管理循環系統已經不再是競爭力的決戰點,這或許是前掲飛斯妥工廠生產經理所述One stop 或No QC 的意涵所在。

經營循環系統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產物。由管理到經營循環的轉變意味著企業或組織經營管理系統的擴大、複雜化,也意味著創新的重要。

Related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