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 的 實 踐

黃 惇 勝 撰文
2009-01-30

 最近難得有時間到禪堂共修;禪坐會的過程除打坐之外尚有聆聽法師開示及心淂分享。而心淂分享是針對「拜佛」的開示進行討論,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拜佛應該「無所求」;少部分的人認為應該「無相拜佛」;只有極少數的人認為應該「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也就是儘管拜佛。

 這三種心得其實都是正知正見,因為它們都屬於開示內容的一部分。問題是如何才能夠真正落實這些正知正見?

 仔細一想,極少數人的意見可能才真的做得到,其他人的意見反而不容易落實。因為當你(妳)想「無所求」或「無相拜佛」時,其實就是有所求或著相拜佛了。只有儘管拜佛,間歇不斷地拜佛,才可能逐漸降低自我意識,達到「無所求」或「無相拜佛」的境界。

 所謂間歇不斷地拜佛並不是三分鐘熱度的不斷拜佛,而是要像Ken Blanchard 等人在《Know Can Do (知能行) 》一書所主張的間歇性反覆,簡單的說就是要細水長流的不斷拜佛。

 也許有人會反問:難道想「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或儘管拜佛就不會有「有所求」或「著相」的問題?關鍵在於相對而言:「無所求」或「無相拜佛」有「無」的目的、卻無「無」的實踐;而「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或儘管拜佛雖無「無」的目的、卻有「無」的實踐。

 無的實踐就是細水長流、反覆不斷的累積,而累積是一種力道。所謂積沙成塔、團結就是力量,累積越大力量就越大。拜佛其實也只是個譬喻而已,我們日常生活、工作甚至生命中的各種舉止都是拜佛。當我們針對任何有意義的事情展開行動特別是創造性的活動時,只要能夠持之以恆、間歇性地反覆實施,就可能融會貫通、熟能生智。

Related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