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兆新業

黃 惇 勝  撰文
2015-03-15

 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日前帶著百億青年創業基金來台,並推薦切入移動網路、大數據、及物聯網領域,將傳統產業網路化,認為臺灣人創新能力很強,而目前是創業的最佳時機。這使我想起近年來創意思考、創造工學、創新管理、及創業管理課程在國內大學的發展,我把這個發展簡稱為「億兆新業」。  

 「億兆新業」始自後工業化的初期,並以創意思考為開端,目的在教導如何創意引發,但基本上仍以推廣教育的方式實施。我個人就曾經好幾年利用下班後時段,按週從台北搭機到高雄中山大學企研所主辦的「創意思考」推廣班講課,課程雖然利用下班後的夜間實施,但參與學員涵蓋產官學界,甚至也有穿著袈裟的出家人,教室座無虛席,其熱絡情況可想而知。

 其後以創造工學 (或稱創造性工程) 接續,目的在將創造行為工程化,但仍以設計相關系所為主。我個人也有好幾年的時間應聘到臺北科技大學、中原大學、及大華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等系講授創造工學,課程內容除創造工學理論外,也進行類似NM法及 KJ法演練,學生興致極高,都有不錯的表現,他(她)們有些作品目前仍由我收藏中。

 再其後就是各大學創新管理、及接著創業管理如雨後春筍般的開設。我個人躬逢其盛,也擔任部分課程。以臺北城市科技大學為例,創新管理即為商管學院的必修課程;其後企管系所開設的創業管理雖為選修課程,但因契合就業不易、創業充滿機會的時代背景,也受到學生的熱愛。選課人數動輒超過百人,必須利用大教室實施。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在其《創新與創業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著作(蕭富峯/李田樹合譯,1985)中提到,聰明的創意是創新機會中風險最高、且成功機率最小的來源;目標明確而且透過分析、系統化和辛勤工作所達成的創新,才是創新實務的所有內容。並提到只有具備真正創新能力的人,才有資格擔任創業工作。

 杜氏這些見解相當程度地印證了上述億兆新業的發展過程。創業不能沒有創新,創新不能沒有創意(不管聰明與否);反過來講,創意不代表創新,創新也不代表創業。而更重要的是,創造不能沒有素材,素材有它的時空性;人類第二次產業革命發展的結果,造就了當前的網路時代及環境,難怪馬創辦人要說目前是創業的最佳時機了!


Related Images:

1 2 3 4 5 ... 10